南管簡史

南管傳說

南管的別稱亦有「郎君樂」、「郎君唱」。此「郎君」,指稱被神化的歷史人物 – 孟昶(公元943-965),實為五代十國的蜀王,降於宋太祖趙匡胤後七日卒。菲律賓華僑劉鴻溝在其出版的南管樂曲集裡,引用《溫叟詞話》的形容:「因昶美丰儀,喜獵、善彈,好屬文,尤工聲曲;…」夫人名花蕊,納為宋太祖後室王妃,常常暗中思念孟昶不敢言,於是私下繪作孟昶容像,早晚祭祀;宋太祖某日遇見問之,花蕊夫人佯稱是求子嗣之神「張仙」,趙匡胤遂一同祭拜,之後花蕊夫人生子,宋帝於是勒封「張仙」為「郎君大仙」,並賜春秋二祭。此傳說或有版本不一之處,大致仍不出上述情節。

現今的孟府郎君是南管樂人的樂神,仍有一些南管館閣固定舉辦郎君祭,或稱春秋二祭;祭典儀式舉辦由館閣擇定適合空間,以孟府郎君神像與先賢為祭祀對象,依照傳統執行典禮,以作緬懷,飲水思源。郎君祭舉行完畢後,通常伴隨一日至三日或五日的整絃大會,但是,整絃大會並非郎君祭所進行的儀式之一,而是南管界各館閣相互觀摩與切磋樂藝的活動;呂錘寬認為:「整絃的字面意為調理樂器的絃線,使彼此的音調諧和,引申為正式且大型的南管演奏會。」

南管樂人因孟昶知音律、工聲曲,以師禮崇奉,然而,明清兩朝才流行盛興的音樂,怎麼會以六百多年前的後蜀皇帝作為精神導師?鄭國權在〈泉州南音界崇奉後蜀主孟昶為樂神之謎〉文中提到孟昶不但作曲也作詞,並讓教坊天天教授歌伎練習演唱,改朝換代到了宋太祖當政,挑選了後蜀樂工的後裔入教坊,加上之後的幾百年,所謂中原仕族,或因避戰亂南遷,雖身為移民仍遵守古禮,保存「中原文化」,包括音樂領域,於是在敬天尊祖的傳統生活裡,音樂文化與樂神崇拜由是傳承下來。

「樂神對南管樂人而言,其意義並不是一則流傳的神化故事而已,祂還與樂人的習樂活動有著密切的關係。」周倩而先以南管社團的參與者,後為研究者的角度所做的論文中如此闡述:「樂神中『神』的保護功能,相較於於其他宗教信仰,這部分的心理需求並不是最重要的,反倒是『祖』的概念,可能是更重要的。」以福建泉州晉江市南管社團為對象做郎君祭研究的陳燕婷的推論亦呼應:「孟昶之所以受祭拜,是因為後蜀被滅後,避戰亂來閩的文人、樂師,感念孟昶在位時的仁政,借趙匡胤御封〝郎君大仙〞的契機,公開對之頂禮膜拜。表面上拜的是御封的〝郎君大仙〞,實際上奉祀的是他們的先祖。」

參考書目:
1、劉鴻溝,《閩南音樂 – 指譜全集(增訂本)》,1982,菲律賓金蘭郎君社。
2、周倩而,《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臺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2006,南天書局。
3、呂錘寬,《南管音樂》,2011,晨星出版。
4、鄭國權〈泉州南音界崇奉後蜀主孟昶為樂神之謎〉,《音樂探索》2005年第3期,頁10、12。
5、陳燕婷,《南音北祭 – 泉州絃管郎君祭的調查與研究》,2008,文化藝術出版社。
5、沈冬,《南管音樂體製及歷史初探》,1986,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01

孟府郎君像 – 圖片來源:劉鴻溝

02

御前清曲 – 圖片來源:漢唐樂府

清康熙皇帝六十歲生日時,當時宰相李光地為福建泉州安溪人,舉薦家鄉五位南管高手進京演奏祝壽,康熙皇帝一聽傾心,欲封官職予五樂人,樂人婉拒。在久居宮廷,思鄉心切下,五位南管樂人演奏「百鳥歸巢」表明心意,康熙聽出弦外之音,除了應允放行,還賜以「御前清客」、「五少芳賢」封號,且贈涼傘、宮燈。於是,在一些南管館閣裡可以見到懸掛著「御前清客」的匾額,或在南管樂團表演的場合會高舉著繡上這四個字的錦幟,其後跟著黃涼傘與宮燈進入會場;如此排場,即是與康熙皇帝相關的傳說而來。

此傳說在《鹿港南管音樂的調查與研究》一書中,經由研究人員考據《大清皇朝實錄》與李光地年譜,僅為附會。然而,「傳說」必然有其象徵,或在文化傳遞中有其演繹的意義,與被詮釋的模樣,由是成為某個文化的核心價值,或信念。誠如周倩而藉由南管聞人林永賜的口述去推敲「御前清客」的意涵,像是能夠聲稱「非漢族」的統治者康熙皇帝喜愛南管,是一種「旗人對漢文化的孺慕」的強調。另外,從林永賜口述曾言,使用「南人」來稱呼漢人是在元朝才有,因此,南管不可能出現在元朝以前;周倩而按此邏輯推論認為,南管樂人對於「南管」的定義,有著「漢人音樂的象徵」。

參考書目:
1、劉鴻溝,《閩南音樂 – 指譜全集(增訂本)》,1982,菲律賓金蘭郎君社。
2、呂錘寬,《台灣傳統音樂概論》,2005,五南圖書。
3、鹿港文物維護地方發展促進委員會/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主編《鹿港南管音樂的調查與研究》。
4、周倩而,《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臺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2006,南天書局。

「指譜、曲詞、起落、和唱、執樂、坐位,訂自王審知。」菲律賓華僑劉鴻溝在他出版的南管樂曲集裡如此註明。史料裡的王審知(公元862~925年),唐末河南光州固始人,公元893年與其兄王潮率領三千人攻佔泉州和福州,繼而統治全閩。王審知與王潮分別佔據泉州與福州為統轄地,王潮逝,王審知遂收管福州,於公元907年被唐朝封為閩王。王審知在公元925年逝世後,王氏家族繼續支配福建直到公元960年。歐陽修五代史記卷六十八《閩世家》有言:「審知雖起盜賊,而為人儉約,好禮下士。王倓,唐相溥之子;楊沂,唐相涉從弟;徐寅,唐時知名進士,皆依審知仕宦,又建學四門,以教閩士之秀者。」王溥、楊涉皆唐昭宗宰相,審知父子雖然是粗魯無文之輩,但重用宰相親族,振興閩地聲教制度。明何喬遠閩書卷一百五十二《畜德志上》曰:「王氏父子(王審知、王延翰)據有全閩,雖號不知書,然一時浮光世族,多與之俱南;其後頗折節下士,開學館,以育才為意,故閩之風聲氣息,浸與上國爭列。」

以上文所引述為背景,有些南管樂人因此相信王審知與知識份子同時帶來了中原雅樂。另亦流傳王審知也將唐朝「大曲」引攜入福建,不但廣流民間且與當地音樂融合,由是有人認為,因此有了所謂的南管。

參考書目:
1、劉鴻溝,《閩南音樂 – 指譜全集(增訂本)》,1982,菲律賓金蘭郎君社。
2、沈冬,《南管音樂體製及歷史初探》,1986,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3、周倩而,《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臺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2006,南天書局。

03

王審知 – 圖片來源: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聯合目錄


南管用詞釋明

大型樂曲。體制包含器樂演奏、歌唱、舞蹈三種形式的交互結合,如純器樂的演奏、器樂演奏加歌唱、器樂演奏加舞蹈等。目前可追溯的有「漢代大曲」、「唐代大曲」、「宋代大曲」。

南管的樂譜。

南管樂曲的類別之一。多由二到五個樂章組成。依內容而言,有工尺譜,有詞。共四十八套。依演出型態而言,執拍者不唱。

南管樂曲的類別之一。皆為單篇樂曲。依內容而言,有工尺譜,有詞。依演出型態而言,執拍者唱。「曲山曲海」是南管人形容數量眾多的「曲」的一種說法,據稱已超過三千首。

南管樂曲的類別之一。多由三到七個樂章組成,旋律由慢到快。依內容而言,有工尺譜,無詞。共十六套。依演出型態而言,執拍者不唱。

中國傳統音樂的記譜法。包括音階符號、調名符號、節奏符號和補充符號。

南管音樂正式演奏的稱呼。演奏次序為:指、曲、譜;一般南管人也稱作「起指」、「唱曲」、「宿譜」。

南管樂曲類別之一 – 「指」類,其四十八套中主要的五套曲目。分別為〈自來生長〉、〈趁賞花燈〉、〈一紙相思〉、〈為君去〉、〈心肝跋碎〉。

「選詞配樂」與「倚聲填調」的傳統南管曲調的創作活動。

表明某種曲調的名稱。每一個曲牌都有一個特定名稱,俗稱「牌名」。

南管音樂的調性、音階結構,包括「五空管」、「四空管」、「倍士管」、「五六四ㄨ管」四種。

一說「滾門」。即將曲調、節奏相似的曲牌,歸納一起,為「門頭」。

指詮釋旋律時聲音的強弱起伏,如重拍處的頓挫與長音中的細微律動。

即「歌詞」;南管人特定的說法。曲詩決定曲的內容與情感表現。

即「節拍」;南管演奏(唱)中,用來計算拍子長短與速度快慢的單位。

南管音樂的演唱者。

南管音樂中對樂器演奏者的通稱。

1、《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 – 臺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周倩而,2006,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2、《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林珀姬,2011,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3、〈泉腔論〉,王愛群。
4、《臺灣古典室內樂 – 南管薪傳入門教材》,施炳華,1988,台南市文化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