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介紹 /撰文:李佳卉

1983年,漢唐樂府成立於臺北,一轉眼已過30多個年頭,創辦人陳美娥始終以傳承南管為己任,不忘當年創立漢唐樂府的初心,努力發揚南管音樂。

陳美娥生長在戲劇世家,雖從小跟著親人浪跡天涯,體驗人生百態,但仍孜孜不倦學習,但在大病之後,不得不中輟學業在家休養,雖說如此,陳美娥依然孜孜矻矻以自學方式填補無法接受正規教育之憾,正也是塑造她不受外在影響束縛的性格因素之一。

成年之後,陳美娥從事電臺廣播工作介紹傳統音樂,在一次機緣之下,認識南管,進入臺南振聲社,啟蒙於罔市仙,後承南聲社吳素霞、張鴻明老師傳授彈奏、唱念法多年,但知南音之美而不知其本源。

1979年,偶閱《師大國樂》,其中余承堯老師所寫的〈略談南音古樂〉,看完為之震撼,對南管廣大悠久的歷史與藝術有所感動,更刺激陳美娥求知求學的慾望,親訪余承堯老先生數次後,深感南管的深奧及自身之不足,因此走訪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的南管社團潛心學習,研習南音傳統指譜大曲、琵琶彈奏及樂曲歌唱,並深入華人社會研究南音流布海外之人文生態。

1982年,臺灣南音初訪歐洲,在巴黎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因為西方權威漢學家提出「南管起源於明朝」,「先有南管戲曲,再有南管音樂」之論述,及對中國漢民族已無傳統音樂等言論,更加鞭策陳美娥立誓為中國音樂尊嚴之重建,作為她終生志業的使命。回國後,開始反思南管在臺灣逐漸式微,若無完整且系統化的保存機制,總有一天,南管會消失在世人面前,因此貢獻其多年田野調查的心血,並在余承堯老先生及大哥陳守俊支持下,於1983年成立漢唐樂府,以「要振興中國傳統音樂,必先復興南管;要復興南管,得先提升南管人的素質;要提昇南管人的素質,務必先確立南管的學術地位」為期許,專注南音學術研究,為中國古典音樂進化線索之銜接,莘莘鑽研。漢唐樂府在草創時期,面對民間南管社團、學術界種種質疑,陳美娥均以自身演奏南管音樂經驗,再引經據典加以論述,不但為南管古樂確定歷史定位,也消弭外界反對漢唐樂府的聲音。

1986年,陳美娥在美國芝加哥「中國演唱文藝研究學會」發表〈絃管與清商三調研究〉,引起民族音樂學者注目。自此之後,漢唐樂府展露光芒,1986年,在國內外著名學者帶領之下,遠赴歐美亞洲各國進行學術交流與展演,博得好評。

1983年元宵,陳美娥暗訪中國泉州廈門,觀摩「第一屆國際南音學術研討會」,初見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不到2坪大小的舞台上,表演者合著南音旋律,細膩婉約的舞蹈身影,讓陳美娥久久無法忘懷,激起鑽研南管與梨園戲間文化連結之研究。1986年,研究南管大家余承堯老師與南管戲大師李祥石藝師榮獲教育部傳薪獎,漢唐樂府應邀表演,以樂舞形式重新詮釋梨園戲經典名作「益春留傘」,觀眾迴響甚大,1988年文建會「文藝季」,漢唐樂府聘請南管戲名家吳素霞老師獨舞【精神頓】,並培訓兩位現代舞者王正良,易天華研習梨園科步,表演陳三、益春【留傘】之經典舞碼,觀眾迴響甚大,進而伏下1994年成立漢唐樂府藝文中心仿唐勾欄舞台設計的藍圖,及在1995年成立子團「梨園舞坊」的緣因。

漢唐樂府於1996年首齣梨園樂舞「豔歌行」,精緻的服飾,優雅的身段,婉約的南音,一公演立即引起巨大迴響,受邀前往歐、美、亞等二十餘國巡演。而後所推出的新樂舞戲也吸引國內外眾人眼光,漢唐樂府歷年來重要劇目如下:

1996年

「豔歌行」於臺北漢唐樂府藝文中心首演。豔歌行乃漢唐樂府
從靜態南管音樂,跨越到動態梨園舞蹈的經典轉型之作,將抽離戲曲敘事部份,朝抒情寫意的意境進行,結合南管音樂與梨園科步之舞作,創造出細緻柔美的新古典舞姿。劇目包括序曲「西江引月」;「艷歌行」描述花樣年華少女的青春嫵媚,和寂清冷艷的「簪花記」;改編傳統梨園折子戲的經典段「玉真行」,以漢代相和歌的演唱形態,表現出少婦尋夫愁思牽絆的滄桑。


1997年

「儷人行」,以南管名曲創作唯美如詩的舞作,演出漢代宮廷音樂相和大曲「堂上歌」;摘選梨園戲『荔鏡記』經典段「採花」一折,改編成「儷人行」,描述陳三五娘的愛情故事;「昭君怨」彈唱出漢代王嬙懷抱琵琶,西出陽關的悽楚宿命;以南管打擊樂器四塊編作「鈞天奏」,描繪蓬萊仙島韶樂飄飄,寧謐之美。


1998年

與法國巴黎小艇歌劇院、甜蜜回憶古樂團聯合製作古典浪漫樂舞劇「梨園幽夢」,此齣戲取材於梨園經典戲劇「荔鏡記」,新編「荔鏡奇緣」,結合中國傳統音樂南管與西方音樂元素,激盪出不同的火花,令人耳目一新。隔年再度於法國巡迴公演,獲得法媒體四顆星最高獎評。


2002年

應阿姆斯特丹國家大劇院及國家兩廳院聯合委製創作,漢唐樂府首次進入國家戲劇殿堂首演二十週年禮獻「韓熙載夜宴圖」,運用梨園科步、南管古樂、婉約聲韻,搭配茶道、花道,立體呈現南唐畫家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畫中每個捲軸人物的神態及場景。2007年受北京故宮博物院之邀,在皇極殿隆重演出,成為故宮建宮以來首度進皇宮內廷演出的藝術團體。


2006年

「洛神賦」於臺北國家戲劇院首演,聘請歐洲名導盧卡斯漢柏執導,運用西方劇場的燈光明暗及舞台視覺設計,表現曹植與洛神從相遇到愛慕,最終別離的情緒,帶來全新觀感,淒美惆悵的回憶存留在觀眾心中,更在世界首屈一指的表演殿堂—巴黎市立劇院滿場演出,成為亞洲第一個進入法國指標劇院的藝術團隊,並在2008年二度進入北京故宮表演,重新設計舞台、燈光,主體舞台採用太極八卦的陰陽魚設計,整個舞台和觀眾席的呼應簇成一朵盛開的蓮花,一改表演界過去舞台和觀眾之間單調的對應關係,把觀眾納入演出的一部分。此外,利用現代劇場最先進的新科技媒材,營造洛水細流、層層漣漪,以及「抽刀斷水」的畫面,為觀眾營造一個如夢似幻、神光離合的天上人間景象。


2009年

「教坊記」於臺北故宮首演。漢唐樂府以「唐人宮樂圖」和 「唐人擣練圖」發想,再度與法國甜蜜回憶古樂團合作編導演出「教坊記」。故事背景以大唐時期,景教傳入中國,從西方傳教士觀點,敘述天寶年間梨園教坊總都督雷海青,也就是被後世戲班劇團供奉尊稱為戲神的「田都元帥」,俗稱「相公爺」的英烈事蹟。 教坊記所彈奏的南管音樂是唐代道調,屬於「指」大曲系列,並結合法國甜蜜回憶古樂團演奏15世紀義大利、法國宮廷音樂及舞蹈,呈現大唐盛世東西交流熱絡,再現唐朝盛世文化藝術包容性的美感,且開場前特別商請國寶級的泉州木偶劇團(懸絲傀儡),以最隆重的「相公爺」踏朋棚儀式開台,以示對中國傳統戲劇祖師爺田都元帥雷海青的尊敬。


2011年

「盤之古」於臺北中山堂首演。首度嘗試以中國上古神話為創作對象,追溯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故事來探尋南管音樂的源頭,整場音樂編寫與以往演出不同,特別與臺北市立國樂團合作,除了南管之外,更是商借中山館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複製件來演奏,將南管的典雅與細緻融合鐘磬大器之中。舞蹈方面則融匯輕柔的梨園科步,及較為陽剛的武術及太極拳法來型塑人物,體現「舞武同源」的創作理念。


2012年

漢唐樂府特獻三十週年大戲「殷商王‧后—武丁與婦好」,以殷商帝王「武丁」與王后「婦好」美麗愛情故事為本,引領現代觀眾重返殷商王朝,體驗商代師自然、敬天地禮樂傳統內涵。漢唐樂府藝術總監陳美娥以殷墟甲骨文為創作題材,運用南管所保存之「商調式」為主題音樂及武術為表演形式,為南管與遠古華夏禮樂的關聯提出更進一步之推論。本劇力邀奧斯卡金像獎得主、華人藝術之光的葉錦添合作,共同打造《殷商王.后》舞臺服裝東方新美學,重現中國最早詩集《詩經》風、雅、頌正聲之美,再現武丁與婦好之間,君臣、夫妻,亙古不渝之情義。


陳美娥創立漢唐樂府已走過三十多個年頭,始終以「立足傳統、再造傳統」為宗旨,將高貴的南管古樂與典雅的梨園科步相結合,還原隋唐之前「舞者不歌,歌者不舞」的宮廷樂舞風貌,表現手法則融匯傳統藝術、武術等文化元素,包括當代科技3D影像之運用,拉近時下觀眾與傳統表演的距離,如詩如畫的視覺效果,塑造融合傳統情感與現代精神的美學新典範,並成功將南管送到世界最頂尖的研究學府和表演殿堂,讓世界知道南管在人類音樂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也為傳統藝術文化的復興寫下歷史性的一頁!